爱尚小说网 > 闲谈古事 >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二章


  话说当大羿射下来九个太阳,又除去祸害人间的妖魔鬼怪,天下基本上就太平了。/p>

  可是,几年之后,帝尧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自己的国都到了夏季水患危害比较多。那么帝尧的国都在哪里呢?《后汉书?郡国志》“唐县”条引注:“《帝王世纪》曰:尧封唐,尧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舆地广记》及《太平寰宇记》等著名的古代地理志书,都持此说。/p>

  徐旭生先生在其《中国古代史的传说时代》中也说:“陶唐氏旧城应该是今河北保定唐县、顺平、望都一代。”周长富先生则通过龙山文化的特点,在其《浅谈唐尧氏》中指出:“从年代和分布范围来讲,河北龙山文化相当于唐尧氏古族。”/p>

  依据史料所记载,历史上海河流域水患猖獗。尤其是上游在山西,下游在河北的桑干河水系、滹(hū)沱河水系,“水流急湍,上宽下窄,上游水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后流骤减,泥沙淤积,河床填塞,尾闾不畅,极易成灾”。(《河北风物志》)/p>

  帝尧部族所居的唐县、望都一带,恰处太行山西坡与华北平原衔接地带,北有洋河、南有滹(hū)沱河、西有唐河,河网密布,正是水患多地域。唐尧所以西徙,究其道理,为避水患当为主要原因。因为大多古籍在谈到帝尧时都有关于水患的记载。《尚书?尧典》说:“尧之时洪水为患为甚”;《寰宇通志》说:“尧时上游之水无所痒,壅而四出”;《晋乘搜略》说:“尧时黄水为患,震及帝都。”等,不一而足。/p>

  或许正是因为常常受到唐河、滹沱河水患浸害,所以唐尧才携带部族离开久居的故地,由太行山东部的平缓地带,沿着滹沱河溯流西进向高处迁徙,穿越了太行峡谷,进入了今山西省境,在今盂县又沿滹沱河支流乌河、温川河,汾河支流杨兴河,继续向西南跋涉,终于来到了汾河中游的河谷地带,今太原盆地。/p>

  据《韩非子?五蠹》、《淮南子?精神训》所载,帝尧部族已经掌握了建筑大型房屋的技术,所建之屋“茅茨不翦,采椽不斫”;“朴桷不斫,素题不枅”。屋顶的茅草铺放不修剪,屋檐的椽子不砍削,端额的梁柱不彩绘,而且,精于制陶的陶唐氏部族,又把这些技术带到太原传授于土著。于是,在汾河中游平原的大地上唐尧部族和太原先民很快水乳  交融为一体,共建家园,共创了太原的龙山文化。/p>

  关于帝尧迁都,也有其他说法,比如说还有躲避侵扰说。/p>

  何光岳在其著作《炎黄源流史》中认为,由于东夷族势力日渐强大,作为部落联盟领的唐尧,为避免东夷部族的侵扰,遂率部西徙,“从唐县、望都一带出南下行唐,沿滹沱河过井陉,途经太原,再进入平阳。”(《试谈唐尧氏》)/p>

  邹衡也认为如是,他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论先周文化》一文中指出:“太原地区古文化多半是河北龙山(文化)的许坦型和光社文化,其出土的大批陶器,均似龙山文化的涧沟型者。”上述论述和地下出土文物的相互佐证,揭示了太原许坦型文化、光社文化与河北龙山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也证实了唐尧部族由河北唐县、望都一带西徙太原,定居太原可能性的真实存在。/p>

  明?朱天然《历代古人像赞》中的帝尧/p>

  唐尧建唐国初都太原,千百年来在太原一直有丰富的口碑传说,当地的志书、碑石多有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中引《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汉书?地理志》载:“晋阳本唐国,尧始都于此。”《都城记》说:“晋阳城北二里有唐城,尧所筑”朱熹的《诗集传》还在讲,唐城是帝尧所筑,唐城地处太原晋阳一带。/p>

  早在至今约四千五百年的唐尧时代,太原已经有一个文化相当达,人口相对密集的原始聚落。这个原始部落在太原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劳动,不仅展了这里的经济,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而且还建立起强大的部落联盟,创建了保护自己不受侵扰的古城———唐城。/p>

  唐尧初都太原,在太原筑有唐城,所以太原有了“唐”和“唐国”的古名。追溯“唐”的古意,《说文解字》解释为“唐,大言也。”《白虎通?号》解释为“唐,荡荡也,道德至大之貌也。”可见,唐是一个会意字,基本意是:大话、豪言、命令;引申意是:道德至大之人所讲的话、布的命令,尧就是这样的人杰。古称“唐”的地名至少有三处,诸如河北之“唐”,太原之“唐”,山西晋南之“唐”,都是因唐尧多次迁徙,曾经定居那里而得名。/p>

  尧和尧的部族,不知是出于本部族的开拓精神?还是因为当时汾河的受阻于霍山而时有水患?他们在太原居留一个时期之后,留下了自己的裔族,沿着汾河南流的方向继续迁徙,最终落脚于今日的临汾盆地———平阳。郑玄在其《诗谱》中就说:“尧始居晋阳,后迁河东。”阎若琚所著《尚书疏证》也说:“尧为天子实先都晋阳,后迁平阳府。”于是,又有了“尧都平阳”之说,同时也印证了“尧始都晋阳,后迁平阳”的古记。关于太原的另一个古名“北唐”,就是在唐尧由初都太原迁都平阳后,因太原地处平阳之北,为区别初都太原之唐和平阳之唐,遂以地理方位为准,在太原之唐前面又加了个“北”字,这就是太原又称“北唐”的缘由。/p>

  经过长时间的迁徙后,帝尧最终定居下来。于是,帝尧开始专注于国家内部的治理。帝尧德高望重,又很有才能,百姓都乐意听从帝尧的领导。帝尧不但严肃恭谨,上下分明,还很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不食大鱼大肉,得到人民的广泛爱戴。尧当政后生活非常俭朴,住茅草屋,喝野菜汤,穿用葛藤织就的粗布衣。时刻注意倾听百姓们的意见,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谁要是对他或国家提什么意见或建议,随时可以击打这面鼓,尧听到鼓声,  立刻接见,认真听取来人的意见。为方便民众找到朝廷,他还让人在交通要道设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  木柱旁有人看守,民众有意见,可以向看守人陈述,如来人愿去朝廷,看守人会给予指引。由于能及时听到民众的意见,尧对百姓的疾苦就非常了解。/p>

  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非常松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所以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p>

  除此建立制度之外,《尚书?尧典》上说,尧命令羲氏、和氏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制定历法,然后颁布天下,使农业生产有所依循,“敬叫授民时”,他派羲仲住在东方海滨叫旸谷的地方,观察日出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春分,并参考鸟星的位置来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北向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为夏至,并参考火星的位置来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观察日落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秋分,并参考虚星的位置来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南向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井参考昴星的位置来校正。二分、二至确定以后,尧决定以366日为一年,每三年置一闰月,用闰月调整历法和四季的关系,使每年的农时正确,不出差误。由此可知,古人将帝尧的时代视为农耕文化出现飞跃进步的时代。/p>

  除此之外,帝尧还广泛招贤纳士,先后任用了后稷、皋陶、夔、舜、契等德才兼备的贤者来辅佐自己。史载尧之功臣九人,或说十一人,说多,确实不少。可是皋陶和夔真正挥价值是在舜执政的时期。所以说,主要辅助帝尧的是后稷和契。剩下的几人就没有名字了,名字说明成就不大,所以可以说帝尧的得力助手并不多。但是帝尧通过不懈的努力,使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被后世儒家奉为圣明君主的典型,历来被视作仁君的典范。这都足见帝尧能力之强,成就之大。可越是能力强,越是有本领的人,越是谦虚谨慎。帝尧虽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是还是担心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让国家更强大。帝尧唯恐埋没人才,野有遗贤。所以他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到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察访政治得失,选用贤才。尤其是当帝尧八十岁以后,感觉儿子丹朱不太能胜任帝王之位,于是更想寻找一位贤者来接替自己职位。/p>

  /p>

  //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网址:


  (https://www.23hh.com/book/120/120352/6338911.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hh.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3h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