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闲谈古事 >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四章


  好了,不说这个了。下面我们继续说五帝中的第二位,黄帝的孙子颛顼。颛顼的母亲女枢(shū)一次梦见一条直贯日月的长虹飞入腹中,由此怀孕而生颛顼,颛顼生下时头戴干戈,并有“圣德”字样。颛顼始自穷桑,而迁都于商丘,后居于帝丘(今河南濮(pú)阳)。也就是说,颛顼在继任了祖父黄帝的领之位后,迁都到商丘,后来主要居住在帝丘,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这颛顼是五帝中的第二位,同时也是五方天帝中的第五位。是主管北方的天帝。五方天帝是主管四方、四时和五行之神。黄帝居中,具土德;大皞伏羲居东方,具木德,主春,亦称春帝;炎帝神农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称炎帝;少皞已挚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称白帝;颛顼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称黑帝。/p>

  颛顼成就虽不及祖父黄帝,但是同样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领袖。并且颛顼心思缜密,是个智慧型的领导。后人对颛顼大帝的评价是:静渊有谋,疏通知事,养材任地,载时象天,依鬼神以治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后人推戴他为玄帝。颛顼在位期间,做了好几件有深远影响的事情。/p>

  先在他还是华胥国领之时,国民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废弃人事,一切都靠占卜来决定,百姓家家都有人当巫史搞占卜,人们不再诚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于农业生产。/p>

  颛顼为解决这问题,决定改革宗教,亲自净心诚敬地祭祀天地祖宗,为万民作出榜样。又任命南正重负责祭天,以和洽神灵。任命北正黎负责民政,以抚慰万民,劝导百姓遵循自然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禁绝民间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动,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这里所说的重还有黎是颛顼的孙子,是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力士。也是颛顼手下的猛将。/p>

  颛顼把华胥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后来就是接替了黄帝的领职位。可黄帝将自己的领职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这可是引起了另外一个很有能力的部落领的不满。这个人就是共工。就是著名的怒触不周山的共工。要说这共工也不是简单人物,他的身世也不比身为黄帝孙子的颛顼弱。《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说明共工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共工的部落在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程比较擅长,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善于用水,所以在农耕方面,自然更具有优势。所以共工是神农之后,又一个为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另外,共工还有一个叫做后土的儿子,十分擅长农耕技术。后土为了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后土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国语?鲁语上》:从前神农氏治理天下的时候......共工氏称霸九州,第四个孩子后土,能平定九州,所以作为社神祭祀......  土地神祀后土,起自后“平九土”的功绩。《吕氏春秋》、《淮南子》、《礼记》等到书记五方天帝及其佐神,中央土,黄帝,后土为佐神。后土的“土”字与黄帝的“土”德一致,被联系在一起。《淮南子.天文》:“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  /p>

  同时也有将后土奉为社神,时代当在远古时代,与黄帝同列中央之神,时代当在周代后期。后土是社神,黄帝的玄孙弃,也就是后稷,是稷神,同样是一个精通农事的人。后土和弃正好就是社稷神。/p>

  话说因为共工领导有方,所以共工为的部落不断强大。一山容不得二虎,颛顼和共工之战在所难免。共工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领,他也想成就像黄帝那样的丰功伟业。可是,因为黄帝实力强悍,所以不敢贸然动手,只得臣服。于是就一边多种粮食为战争做准备,一边等待时机。共工心想,反正我比你黄帝年轻,等你死了,我就没有对手了。我就是干等着,也能等到胜利。可是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三十年,共工也成了一位老人。黄帝离世,机会降临。共工召集人马,乘船顺着黄河很快就攻进了颛顼统治的地区。  因为共工来得突然,颛顼这一方没有什么准备,所以第一仗共工大获全胜。颛顼听到战败的消息,着实吃惊不小。其实颛顼早就知道共工有大志,不会长久屈居人下。他也料想到共工可能再祖父黄帝过世后来进攻,所以早就有所准备了。可是,令颛顼没有想到的是,共工居然来得这么快,还这么凶猛。话说共工怎么可能不凶猛,这一仗他等了三十多年。三十多年的蓄积一朝得以爆,共工志在一举战败颛顼,所以几乎是带来了所有兵力。/p>

  话说来势汹汹,颛顼一面点燃烽火台,召四方诸侯疾支援;一面点齐本部落兵马,亲自挂帅,前去迎战。一场酷烈的战斗展开了,两股人马直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几次交锋过去,帝颛顼的部众越杀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驾万道祥光由和山赶到增援颛顼,龙头人身的计蒙挟疾风骤雨由光山赶到支援颛顼,长著两个蜂窝脑袋的骄虫领毒蜂毒蝎由平逢山赶至支援颛顼;相比之下,共工这一方由于没有后续增援部队,所以共工的部众越杀越少,柜比的脖子被砍得只剩一层皮,一只断臂也不知丢到哪儿去了。王子夜的双手双脚、头颅胸腹甚至牙齿全被砍断,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随着颛顼兵力的增强,共工根本无法与颛顼抗衡了,被打得节节败退。最后被颛顼追杀到了不周山下,此时的共工身边已经只剩下几十人了。他举目望去,不周山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去路。身后,喊杀声、劝降声接连传来,天罗地网已经布成。已经没有退路了,与其投降受辱被杀,不如自杀保全最后的尊严。在绝望中共工大吼一声,朝不周山拼命撞去,只听得轰隆隆、泼喇喇一阵巨响,那撑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撞得剧烈摇晃起来,无数大石滚落下来。随着共工这一撞,整个宇宙随之生了大变动:西北的天穹失去撑持而向下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顶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原来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脚,身不由己地挣脱束缚,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线路。另一方面,因为撞击,东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情景。/p>

  共工氏宁死不屈的行为最后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誓时说“苍天在上后土在下”,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p>

  关于不周山,有几种说法,比如帕米尔,祁连山尾,贺兰山脉,诸毗之山,赫尔蒙山等。但是我认为,当时颛顼统治的地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另外黄帝的埋葬地点在河北,那颛顼的统治地区也应该在这一片区域。所以,我比较赞同不周山是辽宁锦州笔架山的说法。有人认为现在的笔架山,笔架山虽然被人说成是因形似笔架而得名,但实地看过,一点也不像笔架。“笔架”音接近“不周”,应该最初也来自“baidag”的音,后来受国内其它“笔架山”影响,才起了如今的名字,而且锦州这座笔架山落潮时,会出现海中“天桥”奇观,共工率领残兵退守于此时,正赶上落潮,颛顼大帝引兵直接就能抵达岛上,可以顺利将其抓获。/p>

  并且这座笔架山“两长一短”的山峰外形,也如同被撞倒了一段,与某些学者将“不周”解释为“不周全”的观点无矛盾,且与神话故事的情节也极度吻合。锦州笔架山,应该就是上古传说中的“不周山”。/p>

  有关这次颛顼与共工的战争,有人认为颛顼使用了以玛瑙作为箭头的箭,是颛顼取胜至关重要的因素。我是有点想不太明白。用玛瑙做箭头,和用石头做箭头,有太大区别吗?弓箭到那个时候普遍应用了,石头箭头早就有了。所以,通过改造箭头来取得战斗胜利的可能性应该不大。不过,在那时候确实有玛瑙制成的箭头,因为在阜新查海遗址中出土的玛瑙制品中,有一些是玛瑙镞,也就是玛瑙箭头。/p>

  玛瑙是玉石的一种,颛顼一生和玉结缘。先,颛顼生下时头戴干戈,并有“圣德”字样。而这干戈是玛瑙制品。而颛顼的字面含义是,  “颛”本义为“圆头胖脑”,而“顼”字从“玉”从“页”,“玉”指“玉胜”,即玉制的饰品,“页”指人头,合起来表示“头戴玉饰品的一个圆头圆脑的胖子”。/p>

  在以后的日子里,玛瑙制作的器物也是伴随了颛顼一生。最后,颛顼死后埋葬在了医巫闾山。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之“释地”篇中,曾经记有“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xún)玗(yú)琪(qí)焉”,东晋郭璞对“医无闾”、“珣玗琪”注释称“医无闾,山名,在今辽东。珣玗琪,玉属。”/p>

  章鸿钊《石雅》指出:玛瑙“奉天锦州产者,俗称锦州石。《尔雅?释地》云‘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后汉书?东夷传》云‘扶余挹娄出赤玉’殆皆指此。”章鸿钊认为《尔雅》中的“珣玗琪”、《后汉书》中的“赤玉”都指的是“玛瑙”。/p>

  栾秉璈在《古玉定名探析》一文中,根据章鸿钊的观点,并经过他的查实,得出结论认为:东晋郭璞所说“辽东”不是近代的辽东,而是战国到三国魏、晋及十六国、南北朝(北齐)时期的“辽东郡”。那时辽东郡辖地主要在今辽西,包括东晋郭璞注解的医无闾山,也就是现今从锦州到阜新的医无闾山。医无闾山,在辽宁省中部,大凌河以东,位于火山岩地区,以产“锦州石”(玛瑙)闻名。由此,“医无闾之珣玗琪”与赤玉、锦州石或玛瑙有关,而同岫(xiù)岩闪石玉没有关系。/p>

  栾秉璈强调“珣玗琪”同岫岩闪石玉没有关系,是因为部分学者将古代辽东,当成了如今的辽东地区,所以才会误认为“珣玗琪”是指岫岩玉。/p>

  《尔雅》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学者考证其成书时间不会早于战国,不会晚于西汉初年。玛瑙以“珣玗琪”的文字,出现在《尔雅》这样早的一部古籍中,而“医无闾”(《淮南子?墬形训》称“医毋闾”)据栾秉璈以及多位专家学者考证,即如今锦州境内的医巫闾山,距阜新市34.8公里,众所周知,阜新是中国主要的玛瑙产地、加工地、玛瑙制品集散地,玛瑙资源储量丰富,占全国储量的5o%以上。学者考证称,76oo年前的查海遗址中出土了用玛瑙打制的刮削器,辽墓中出土的玛瑙酒杯、玛瑙围棋、项链等,质地上乘,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令当今艺人惊叹。到了清代,阜新地区玛瑙业展已具备一定规模,阜新玛瑙已成为宫廷贡品。现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七家子乡宝珠营子村就是因乾隆皇帝六十大寿时当地王爷进献"佛光玛瑙朝珠"而受封得名的。据《清实录》中“宫廷琐事”载:阜新玛瑙行业“开挖窑洞十六,窑工千人,南部设有商邑。”相传清代宫廷摆设的雕件及所用的玛瑙饰物大多数取材于阜新,甚至加工于阜新。/p>

  阜新玛瑙质地优良,不仅色泽丰富,纹理瑰丽,正是像《尔雅》中所称“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p>

  “珣玗琪”是什么意思?《说文?玉部》解释称:“医无闾之珣玗琪,《周书》所谓夷玉也。”  段玉裁注:“珣玗琪合三字为玉名……盖医无闾  、珣玗琪皆东夷语。”《书?顾命》则记载玉有“大玉、夷玉”,孔颖达疏引汉郑玄之语解释道:“大玉,华山之球也;夷玉,东方之珣玗琪也。”这里的“东夷”、“东方”,都是相对周而言。/p>

  由此我们可知,玛瑙古称“夷玉”、“珣玗琪”。/p>

  /p>

  //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网址:


  (https://www.23hh.com/book/120/120352/6155164.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hh.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3h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