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闲谈古事 >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农皇尝百草是由茶叶开始的。话说有一天,农皇外出打猎,一时间口渴难耐。此时正巧看到一种树叶,绿油油的十分诱人。口渴的农皇顺手摘了几片放在嘴里嚼了起来。这一嚼,还真解渴,神农又扯了几把咀嚼着。他感觉肚子里上上下下有东西在摩擦。他肚子是透明的,看到小叶儿把他的胃擦洗得干干净净。这一现。使他大大高兴。他断定这小叶儿既解渴,又能解毒,他决定开始品尝各种植物,以现它们不同的作用。如果遇毒,就用它来解救。他把小叶叫“查”(查巡的意思)。后世人读白话了,叫成了“茶”。神农就这样一路走着,一路尝着百草。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经常要中毒,都多亏了“查”解救了他。据说被他尝过的花、草、根、叶,就有三十九万八千种。他下决心要尝遍所有的草。/p>

  这一天,他忽然现一株攀在树上的藤状植物,开着一朵朵黄色的小花,那叶子还会一张一缩,他奇怪极了,就采了一些叶子放在嘴里咀嚼着。谁知这是一种有剧烈毒性的药草,叫断肠草。农皇就这样死去了。在山西太原神釜冈上至今还留着神农尝药的鼎。(神农时只有陶器,早已损坏,后世人为了纪念这位为民而死的部落领袖,重新用金属做了鼎。)人们为了纪念农皇的恩德和功绩,奉农皇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每逢农历四月二十六神农生日(当然是传说的日期,估计是建庙纪念落成祭祀时的那天),人们纷纷来到药王庙祭祀。/p>

  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的天然中草药库,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这带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农皇品尝了许多草药,然后记下了它们的特性。针对不同的特性,再告诉人们如何利用它们来治疗不同的疾病。就这样,口耳相传了不知多少年之后,后人将农皇的经验整理写成了《神农百草经》一书。所以,这部医学巨著不是农皇写的,是后人整理的。就像《论语》一样。它不是孔子写的,但写的却主要是孔子的言行。/p>

  炎帝神农氏“以姜水成”,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如今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它坐落于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的鹿原陂。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十大文化遗产、新潇湘人文八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湖南省最佳景区。炎帝陵祭典被列入了国家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根亲文化盛事。主要建筑有炎帝陵殿和神农大殿。炎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p>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p>

  炎帝神农氏之墓/p>

  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些: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据地方史《酃(1íng)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建屡毁,屡毁屡建。/p>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年),朝廷将事官考虑到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至淳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p>

  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p>

  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的修葺有三次:第一次是洪武三年(公元137o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第二次是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第三次是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o年)。酃县县令派人于路旁募款,起重修。新庙规模虽因循旧制,但庙貌大为改观。/p>

  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9次。清世祖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炎帝陵庙惨遭破坏。是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由于战争频仍,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王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入告于朝,奏请修葺,圣祖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p>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p>

  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复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  8个月有余。这次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各附属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主殿相辉相映,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为炎陵山增添了无限秀色。/p>

  民国年间,炎帝陵殿的修葺活动,据有关文字记载有4次:第一次是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酃县知事瞿燮捐资百元,连同炎帝陵修葺费14元,交人筹措修复,土木将兴,旋因湘军驻陵侧,以至无法施工而作罢。第二次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因连年兵祸,陵庙倾圯在即,酃县政府再次呈文请修,湖南省政府拨款5oo元,令县长欧阳枚鸠工修葺。第三次是1936年。酃县县长夏礼鉴于“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损坏”,于年初组建了修复炎陵筹备委员会。但是半途而废,修复计划未能实施。第四次是194o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主持的一次大修。194o年日军犯西南,为防患于未然,薛岳拟将省政府迁酃县炎陵山。是年春,拨专款于炎陵山修建省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和员工宿舍,修筑了茶陵至酃县炎陵山的简易公路,同时对炎陵殿宇进行了全面修葺。/p>

  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被焚。炎帝陵殿被焚以后,重新修复炎帝陵殿已成为广大炎黄子孙的强烈愿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修复条件日趋成熟。1986年  6月28日,由酃县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复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月胜利竣工。重修后的炎帝陵殿,规模较前稍有扩大,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主殿,第四进为墓碑亭,第五进为墓冢。殿外修复了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风格。/p>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重修炎帝陵后,国家和省、市高度重视炎帝陵建设,先后投入资金1亿多元,自1994年起自今,株洲炎帝陵已举行了8次全球华人公祭炎帝活动,甚至在湘全国人大代表和在湘全国政协委员们纷纷呼吁将炎帝陵公祭列入国家级祭祀。/p>

  陕西宝鸡也有炎帝陵,但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如炎陵县的炎帝陵,亦没有得到历朝历代的官方认可。近些年来,为了统一华夏儿女的爱国爱民族情感,有识之士已经多次呼吁中央要尽快出  台炎帝陵的法律地位,以免给人一帝多陵之错觉,给华人朝觐带来混乱。/p>

  /p>

  除了炎帝陵,农皇还有一处行宫。炎帝行宫是一处重要的炎帝遗存,位于山西省高平市东北14.5公里的故关村。/p>

  该宫建于村中偏南,创建年代不详,至迟在明代已有。坐北面南,单进院。现有正殿、午台、圣贤殿等。正殿三间,进深六椽,前殿悬山顶。院内现存,明、清碑四通。/p>

  据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修炎帝行宫碑”记载:“神农炎帝行宫磐基在故关里村前,肇基太古,无文考验,祠在换马村东南,现存坟冢,木栏绕护,然祠与宫相去几百余步也。”/p>

  农皇为中华民族的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我们炎黄子孙不应该只知道他尝百草,更应该记住农皇其他的贡献。另外,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与农皇有关。那就是精卫填海中的精卫。精卫原本是炎帝农皇的女儿,名字叫做女娃。在东海游泳是不幸被淹死,魂魄化作一只鸟,名叫精卫。我就不明白了,农皇功劳这么大,为什么女儿却淹死了呢?真是不应该。/p>

  我们一般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根据我们的习惯,往往是将重要的,或者是地位高的放在前面。而最后一位炎帝榆罔,在战争中败给了黄帝。所以如果炎黄子孙中的炎指的是最后一位炎帝榆罔的话,那我们就不应该叫炎黄子孙了,就应该叫黄炎子孙了。农皇跟榆罔相比较,农皇对于人类所做的贡献是榆罔远不能比的。又,黄帝那个时代的人对农皇是十分尊重的。所以,炎黄子孙中的炎帝应该是第一任炎帝农皇神农氏。/p>

  /p>

  //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网址:


  (https://www.23hh.com/book/120/120352/6382506.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hh.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3h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