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贵圈经纪人 > 第32章 炒作的必然性

第32章 炒作的必然性


  【团队建设很重要,炒作很重要,理论性很强的一章。】

  第一天的培训课程里请来的专家或所谓的老道经纪人就跟我们讲起了一个公司在“制定制度和资源分配模式上”的把控力度以及经纪人应做到的“张弛有度的守恒原则”。

  刚听到这样的标题,难免感觉有些“假大空”。根据日常的经验,越是唬人的标题,内容便越是僵硬模板化。

  然而,显然这个跟我们分享经验的人谈话技巧拿捏得恰如其分,成功地避开了说教模式,而是采用了列举例证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做了分析。

  我觉得这样很好,毕竟真实的故事更能引发共鸣,这样的话启发性也会更强些。

  四个点。

  第一点,就艺人和经纪公司的关系而言。

  众所周知,艺人和经纪人甚至经纪公司间都属于合作关系,并非雇用关系,因此很多时候,经纪公司内部对同等层次的艺人要做到“一碗水端平。”

  也就是说,在公司内部,一哥一姐的待遇和资源分配必须一样,如果给了一哥一首单曲,那么必然要给一姐一部影视资源的宣传篇或争取到一首影视单曲,如果给了一哥一部电影资源,那么相应的就要给一姐一部电影资源或是电视剧资源,这样就能避免因为资源分配不均衡而导致内讧矛盾,致使艺人“出走”【注释:专业词汇,指艺人生和公司解除合约关系。】  

  当然,由于一哥一姐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而引发的矛盾并不很常见,毕竟男女明星资源分配取决于各自的发展路线的制定,资源分配不均也在所难免。可如果同为公司同等层次的同性,无论女艺人或男艺人间,如果因为资源分配不均而造成了差异,导致的矛盾就会激烈得多。

  其实说到底,还不都是因为钱。

  比如,红极一时的韩庚与S//M解约案。

  韩庚在S//M公司期间,收入极低,甚至还要靠歌迷和父母资助维持生活,所以最终他还是选择回到国内发展。

  想想也是,or这样人数众多的男子天团,韩庚在其中充当颜值担当以及舞蹈担当,在国内也拥有较高人气,可根据S//M公司的收入分配,不管是三七分还是二八分,落到团队身上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加之团队里还有那么多人,分配到个人身上的资金就更少了,因此换作任何收入和人气不成正比的人都会在心里觉得有些不公,这么高的人气,收入却不如国内二三线甚至是五线开外的小明星收入高,辛苦排练那么久,演出更是卖力,所挣得的收入甚至还不及一个拿着每集片酬四五万块钱的小艺人演一部电视剧所得的钱多。心里的落差感可想而知。

  所以,收入的入不敷出,韩庚的出走似乎成了必然。

  对于S//M这样的大公司,内部资源不均衡十分显著。

  再从闹得沸沸扬扬的鹿晗以及吴亦凡解约事件就可见一斑。

  鹿晗和吴亦凡都属于公司推出的EXO组合中的成员,两人在国内都拥有超高人气,但S//M公司为鹿晗接了电影《重返二十岁》,可却没给吴亦凡影视剧资源。因此两人虽处于同一层次,却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这必然成为触发矛盾的导火索。

  当然其中还有一个原因,也是源于电影资源不那么好接,更何况还是炙手可热的热门电影资源。公司也有自己的打算。如果有了好的电影团队和好的剧本,便也为吴亦凡量身定做,可事情没有做到之前,艺人们心里难免会存在落差,这便是资源分配不均的典型案例。

  说到底,艺人很无奈,公司也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在娱乐圈显得尤为突出。

  相较于韩国S//M公司,我们公司也有相似之处。韩国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艺人和团体进军演绎市场,市场早已过饱和,因此S//M公司推出了诸如专门进攻中国市场的小分队,无非是想在国内市场上赢得些发展空间,获得些演绎资源。

  可无论公司怎样规划,团队那么大,成员那么多,资源有限,均等分配到每个人人头上也是天方夜谭。因此经常有骂S//M公司限制艺人发展的那些粉丝们,其实实在是在于不了解一个公司的无可奈何,也不了解公司的市场运作模式,只是单一地看到了艺人把宝贵的青春年华压在了公司上面。

  可旁观者并没有清楚意识到,公司把资源分配给艺人,也算得上赌注,每天那么多人进军演艺圈,每个公司都付出巨大的心血,可红的只有那么几个而已,这是一场赌博,公司和艺人同为游戏众人,其实应该不分你我,因为大家并没什么差别。公司同样付出惨重啊!

  当然,这些都是发言的这个人站在公司的角度发表的言论而已。对一个公司的发展而言,要做到一碗水端平还是很困难的。只有无限接近于这个指导思想,才能让所有的艺人都能很好地为公司服务,公司也能更好地为艺人创造空间。

  第二点,红脸黑脸说。

  这个运用比较广泛,在日常工作生活环境中,为了能使工作协调发展顺利,总会有领导唱红脸,也有领导唱黑脸,这样相得益彰之下,才能使团队发展较为顺利。比如,你做得不好,必然会有一个人来批评你,指导你该怎么做,这个时候,被批评的你心里必定受到一定程度的创伤,那么唱红脸的人就会端来一碗心灵鸡汤,给你打鸡血,让你再次干劲十足。

  作为明星的经纪人,如果能同时兼具这两个特点,同时能把这两点做到极致,那么他带的艺人一定不会差。

  这一点,还是要以韩国的经纪公司作为例子。

  在韩国,很多女艺人在出道前都会被公司送去整容,以此避免成名后再整会遭到诟病。当然,对男艺人而言,练出满身腱子肉,就是一个极具有挑战的难题,毕竟很多男生清清秀秀,身材比较单薄,要练出满身的肌肉是很困难的。因此在经纪公司的安排下,要经常泡健身房,吃蛋白粉,甚至还要吃长肌肉的药,以此才得以长出符合市场审美的肌肉,刺激大众荷尔蒙 分泌,以此来维持人气。

  同时,身为韩国艺人,不仅不能多吃,还要保持每天长达十多个小时的训练,无论是歌艺还是舞蹈方面,韩国经纪公司请来的训练老师对艺人的要求简直可以用苛刻来形容。无论你是大牌还是小牌甚或还是练习生时期,只要是在老师面前训练,都必须极尽完美。否则,挨骂是家常便饭。

  再者,在韩国训练,并不是整首歌的每个音符的发音甚至气息的掌控都要教到底,也并不是每段舞蹈都是整首歌整首歌的来进行编排训练,而是培养你的“歌艺意识”,“情感掌控意识”,甚至是“舞蹈意识”。

  因此,这方面而言,对艺人的要求就更高,有些类似激发天赋!如果天赋不够,后天又不能做到勤能补拙,那么就会被淘汰,选拔相当残酷。

  所以,之前有新闻称:“韩国为了让女艺人的眼神更为性感,就让她们看A//片”这样的做法也不足为奇了。

  韩国经济公司对艺人的训练可谓达到了极致苛刻的地步。“要想人前显贵,必须人后受罪。”这句话在韩国演艺圈体现得淋漓尽致,毕竟演绎市场竞争残酷,“没有三板斧,真不敢上南山。”

  甚至,在表演的时候,女艺人要唱高音时,都不能张着嘴显得太过狰狞,必须面带微笑,在回答记者问题的时,微表情都不能出错,以免被微表情专家解读出真实的心意,如此残酷激烈的竞争体制必定会对艺人心灵和身体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因而艺人难免会有情绪,那么这时候就需要唱红脸了,经纪人还得当起心灵按摩师。

  虽然现在国内的竞争也很激烈,但也不至于像韩国这般残酷。不过总有一天,肯定也会朝那个方向发展,到时候经纪人所肩负起的使命就更为重大了。再加上,我们大陆的艺人普遍心里素质差,毕竟现在很多小艺人甚至小花旦都是独生子女,这是基本国情,因此要让他们明白“先做人后做事”这样的道理,几乎是行不通的,他们在大陆娱乐圈的环境下浸泡得久了,就更不会明白韩国艺人的演艺精神了。

  在韩国,任何一个负面的违反道德的事件都可能终结艺人的演艺事业,而在大陆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反而会成为公众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焦点,反而增加他们的人气。

  国内艺人即便出了重大幺蛾子事件,只消避避风头,一两年间就能兴师隆重地复出。不得不说,在国内,大家对艺人还是很宽容的。

  也是在娱乐大环境之下,加上国人自身的性格特点,使得国内很多演艺明星没有“契约精神”,所谓的“契约精神”指的是公众对合约的漠视程度和重视程度的量化值。

  在国内,很多艺人签约了经纪公司,稍微有不合自己心意的地方,就会想和经纪公司闹掰,甚至是离巢【专业词汇,非法律性解约。】,这样的行为既是对自己演艺道路的不负责,也是对栽培自己经济公司的不负责。

  可很多明星意识不到这点,当曾经栽培自己的经纪公司把自己推火后,他们便会在外人的鼓动下甚至是外围金钱势力的诱惑下蠢蠢欲动,想去新的地方发展。虽然,良禽择木而栖,的确无可厚非,但是总有一种背信弃义的感觉,饮水思源的艺人现在确实是是很少了。

  很多小生小花旦在红了之后便迅速踢开曾经的经纪人而寻觅新东家的行为在娱乐圈比比皆是,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并没太过于强调个人服务于他人的价值观。现在很多九零后甚至八零后,都觉得跳槽是件不值一提的事,社会环境都这样,也难怪娱乐圈也有那么多的悖弃契约的事件频频发生的。

  这是个社会化矛盾,艺人与经纪公司之间也存在这样的分歧,这时就需要聪明的经纪人从中调节,又唱红脸又唱黑脸。

  第三,这就涉及到了艺人和经纪公司之间,炒作和其在操作上的必然性。

  在韩国,很多经纪公司为了让自己辛苦打造出来的艺人对自己忠心耿耿,竟然制定出了堪称变态的严苛管理体系,重磅打造艺人时,也“重棒”打压艺人,让那些渴望成名,怀揣梦想的艺人们像生产流水线上的商品一样被包装,然后推向饱和的市场,一个红不了,马上培养下一个的接班人,虽然有些残酷,但是在竞争激烈,适者生存的娱乐圈,也实属正常。  

  可是这里要提的是涉及其中的韩国公司的炒作手段。

  不得不说,很多手段是十分厉害的,无论新闻好坏,只要能保证艺人每天都处于高曝光之下,经纪公司便不会考虑艺人是否因此压力山大,频频发新闻,炒话题热度。很多重压之下的艺人频频自杀,便源于此。

  这一点,国内的公司并未提倡,毕竟国内的环境还未到如此恶化的程度。可是,可以向韩国借鉴的手法还是很多的,无论是综艺还是炒作事件中推陈出新的方法、博眼球搏版面等方面……都是值得国内学习的。

  在娱乐圈,不炒作是相对的,操作是绝对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如果没有炒作,没有宣传,那么艺人就没有相应的知名度。如果想要成为明星,而不仅仅停留在成为一名歌手,或是一名演员,那么就需要时刻进行宣传包装,像韩国经纪公司的模式,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有新闻才意味着艺人被媒体所接纳,才有更多机会抛头露面于公众视野之中,这就意味着知名度,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才会接收到演绎邀请的机会,才会有广告出镜的机会,甚至才能达到一个普通歌手或普通演员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完成其不能完成的目标。

  在此之前,可能会把娱乐生态环境中的歌手和演员笼统地成为明星,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娱乐环境的进化,娱乐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演员和歌手完全不能够跻身明星行列,要成为真正的明星的标准门槛已经提高,首要前提就是:持续的曝光率!

  像是我们熟知的很多艺人,有作品而没有知名度,看到电视里的他,再看另一部剧,只能说出“这不是小康子嘛,好像还演过小福子”,却叫不出他自己的名字。那么我们便只能称其为演员。反之,如果是明星,甚至可以没有作品,只要有持续的曝光度,经常有新闻刷新公众的娱乐概念即可。

  对于一个经济公司而言,提携明星的宣传费用算是最大的一笔经费开支,不过回报也是丰厚的。也许今天花了十万甚至百万作为明星的包装宣传费用,那么明天就可能有上千万的大单子进账,这个圈子就是这样,有宣传,有知名度,没有宣传,便只能湮没无闻,落进尘埃里。

  当然,对于炒作,一定要清晰地意识到受众的特点,对于刘芸湘这样新出道的艺人,受众群体还不明确,出于人性的导向,那便是要满足大众的口味。

  大众对八卦的关心往往超乎预料。比如娱乐综艺节目,邀请明星的越来越多,因为想看明星表演的人越来越多。公众都有窥探别人隐私的欲望,而对于明星的隐私,更是公众喜闻乐见的焦点。像早些年间的草根选秀之类的节目,之所以会在近几年一蹶不振,甚至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完全是因为普通人的八卦已经不足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猎奇心。

  而真人秀节目不断被爆料出有设计剧本的嫌疑,也是无可奈何。毕竟普通大众对于明星艺人普普通通的表演已经不觉新鲜,反而是那些离经叛道的,口无遮拦的,卖萌耍横的举动会让公众眼前一亮,近几年还出现了一个词叫“反差萌”就是这个意思,公众想看到明星跟我们相似的一面,也想看到他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一面,大家喜欢被这种又近又远的迷幻感觉所挑逗。

  鉴于此,所有的炒作事情都必须要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满足他们对八卦的探知欲望。

  然后是炒作对于商业模式的影响,一个明星一个艺人在成名之前,商业这一板块的收入绝对不可能靠作品本身,也就是说唱歌的歌手不可能靠音乐作品挣钱,演电视剧或电影的演员不可能靠那么几集几万块钱的片酬赚钱,更多的还是靠广告收益以及商业站台等获得一定的经济利润,这也是艺人前期甚至后期的主要收入来源。

  当然,广告商和商业演出的机会全都依赖于一点,那就是这个艺人的人气,而人气的主要来源要么靠作品反哺,要么靠炒作。

  而炒作更趋于重要位置!

  因为现在市面上的作品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更是不乏,而一部好作品中又有那么多演技担当,因此想要标新立异脱颖而出,难于上青天。

  在这一点上,炒作、造话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些广告厂商、商业演出的接洽人,比娱乐圈的人更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只要一个艺人有名气,哪怕是臭名昭著,都会有很多的机会向他招手,有很多演出机会向他抛出橄榄枝,反观没有名气的人,结局常常是非常惨淡,甚至几年内“不开花”的都有。像以前芙蓉姐姐,凤姐等人,虽然都是靠大胆出位的言语搏上位,干/露//露等人是靠着卖//胸//卖//肉//搏版面,可是有新闻有话题,商业活动就不会少。

  还有一点,虽说内地娱乐圈相对平稳,可竞争依然惨烈,别的一线明星都在宣传、在包装、在炒作,他们背后的团队时刻在设计着一整套比电视剧还精彩的花边新闻来满足大众的好奇心,如果一个小艺人不炒作,那么在竞争中就会完全处于不利的地位。试想一下,像现在当红的影视明星,他们的名字天天都会曝/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中,曝/露在广告商的视野之中,那么就势必会引起更多广告客户的注意,会有更多的剧组对他抛出橄榄枝,他们把机会占尽的时候就是你失去所有机会的时候,有一天,人老珠黄,青春逝去,想演一个大妈的角色,可能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正能量的炒作比负能量的炒作好,负能量的炒作又比违反核心价值道德观的炒作要好,而什么炒作都没有,就会沦为炮灰。只要有一点一定要注意,不能违 法乱纪。依法治国的年代,什么事情都要以法律为根本不能违纲乱纪,否则无异于自寻死路。

  主讲人洋洋洒洒地讲了很多,我也受益匪浅。最后他还跟我们分享了一些关于炒作的技巧。

  正视炒作,它是宣传的一种,是为自己争取机会的方式,并不可耻。

  很多时候也可以说是宣传,因此媒体选择非常重要。在纸质年代,大卖的报刊杂志就是重要的途径。而现在是新媒体时代,因此首选论坛,微博等,一来传播速度快,二来受众面广泛,而且还非常省钱。

  同时,“炒作的推进”也很重要。所谓炒作的推进就像之前列举的那样,要设计一套比电视剧还精彩的剧情,三天五天一个月两个月为周期地进行更新,关注这件事的后续发展,将要塑造的公众形象逐步推进到大众的视野之中,说白一点,给公众洗脑,植入明星的风格印象和个人标签给观众。这就需要一个非常厉害的团队,因为这需要一个非常喜闻乐见的剧本,同时还要一个强大的背后推手。而要完成这一切,必要的市场分析必不可少,何为市场分析,就是市场调研,调查出公众喜闻乐见的事件是什么。

  比如了解韩娱的人都知道的金贤重事件、吴亦凡小G娜事件,朴有天X侵事件等,都是一个个狗血八点档连续剧般的事件,有造成轰动效应的大腕儿,也有高潮迭起的剧情,甚至还有推波助澜的后续剧情反转……这些虽然是偶然的(也有可能是有心人为之),但是却也足以见得公众们对明星八卦喜闻乐见的点在哪里。

  调查出公众喜闻乐见的事件,这一点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难。比如说我这个炒作的剧情要持续一年之久,那么要保证每一次更新这个新闻的时候,当月所发生的时事热点是否能与该事件紧密结合,甚至是否能够出现抱大腿的现象,这一切都是要进行缜密分析的。甚至还要避开发公告的时候避免其他更大牌的艺人发公告,从而被抢去了版面和关注度。

  主讲人讲到了“关注度”时,还特意跟我们分享了关乎于电影的“关注度”。

  前阵子有人就在一个电影论坛研讨会上面讲到“未来的电影发展趋势”。电影在备案之初,提出构思创意之初的时候,就要预计到上映的时候的那段时间观众的口味是怎样,是否还喜欢青春片,是否还喜欢灾难片等。一定要对当时的市场情况受众群体的口味等进行评估,否则这个电影备案就通过不了。

  娱乐圈竞争激烈,能说到的也只是九牛一毛。可是我却真的觉得受益匪浅。

  他们分享这么多,理论性东西更多,可我都一一地把它们记在了心中,我觉得获益颇丰。不过,要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还是非常困难。

  最后,分享心得的主讲人告诉了我们一则笑话,不过也非常实用,便是每一个艺人需要记住的应对媒体的五句话:

  1、我希望大家更多的关注我的作品,谢谢。

  2、我希望能有一点私人的空间,谢谢。

  3、我相信清者自清。

  4、谢谢大家的关心。

  5、对不起我正在工作。

  最后两天的相关专家的分享交流,主要针对公司各部门间工作的协调做出了一些指导。这一点和我的关系不大,毕竟我要学的更多的是经纪人如何和艺人打交道,可福哥告诉我,以后我总会做到更上面的位置去,甚至是达到管理公司各部门的高度,因此他让我一定要认真听,并且牢记于心。

  “圈子里,事业心比较强的男人往往不愿意只呆在一个公司,说不定会跳到更大的平台去,或者出去单干。你们女人不一样,心没那么大,呆在一个公司里就会一直呆着,做到管理层很容易。时间问题呗,慢慢熬。”福哥对我说道。

  我笑着对福哥表示感谢,谢谢他对我寄予厚望。同时我玩笑道:“那么熬到最后的,就是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了!”

  “对啊,那还嫁不出去呢!”

  说完,我们俩都笑了出来。

  分享经验的专家年纪并不大,但据说在业内做得非常好,本来他是一个较小的经纪公司的管理层,可一两年的时间内就把自己的公司弄得风生水起,还有一个二线级别的女艺人充当公司的招牌,仅凭这一点,他来为我们做发言,就绰绰有余。

  他从经纪公司构建到团队建设的细末等给我们做了分享。

  对于经纪公司而言,最主要的运营部门分为六个。

  首先,是公关部门,有些也称做promotion。然后便是比较重要的广告部门,接着便是艺人管理部门和艺人储备培训部,最后才是经纪人,个别公司会存在制作人,当然这个并不是统一标准。比方说我们公司就没有制作人,因为我们没有这一板块的演艺分化。

  再深入进行划分,公关部门又可以分为对外关系联接部门,简称外联部。

  媒体联络部门,这个主要是和媒体打交道。除了传统电视媒体以外,还有现在新兴的网络媒体等。

  广告联络部门,主要负责与艺人接洽广告商、演艺中间商等,我们公司以及大多数同类型的经纪公司还设有危机管理部门,这一部门的设立主要是明星在发生重大危机事件时,进行创意处理,因此这一部门和经纪人的联系最为紧密,同时又最为疏远。

  “紧密”在于艺人一旦发生危机,经纪人必须马上和危机管理部门的人携手,制作一起或系列新闻甚至危机处理方案来,竭力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疏远”则源于并非所有明星都会发生一些危及演艺事业的致命性事件,因此这样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关联就并不大。

  公关部门中,新兴的一个部分便是:社会调研部门。

  这一部门在现代化的艺人演艺生涯中算是很重要的,以前还没有那么受重视,近来才算是热门吧。现在这一部门主要负责采集收纳观众或是受众群体对艺人的期望,以及受众群众希望艺人所呈现出的状态等,然后把这一切进行数据量化。比如说公众心中对这个艺人的好感度状态时单身还是婚恋,甚至分析出在哪一个状态之下明星应该接受怎样的代言、应该走哪条路线等等,针对自己的受众群体应该接哪种类型的电视剧电影资源等。

  所以说这一部门,非常关键。

  简单说就是分析大众口味,然后投其所好,这个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依托,而不能单一地从别人身上,别的成功艺人的案例上联想,就草率地制定自己家艺人的演艺道路,毕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只有足够的数据支撑,并进行科学地分析,才能缜密地制定出一个艺人的发展方案。

  再说广告部门,从技术层面又可以分为技术部和创意部。

  当然,不是所有公司都这样划分,和蜗牛同类型的大公司会这样划分,原因在于,只有足够的“技术支撑”和“创意设计”才能将艺人的特质完美展现出来,无论是对外宣发,或是在对某些事情的处理上面都能游刃有余。免得设计一些宣发环节出来,也是LOW到了极点。

  比如有的明星的绯闻就很有亮点,而有的则淹没人海,一看就是老梗,是别人玩儿剩下的。

  而一些小型经纪公司可能会省去这两个部门的费用,直接把技术支撑和创意支持这两项事情交给外面的工作室或者是外包公司来做,简单得多。可是外包公司也有缺点,对于艺人的定位路线可能掌握得不好,因此,大型的经纪公司,想要捧红一个艺人,有些部门必不可少,该花销的费用应该花销。

  好比危机管理部,不要觉得养了闲人,每日看着他们不做事。切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有和没有是很不一样的。

  而对于艺人管理部门并不是表面意义上管理艺人日常起居这种小事,而是分为很多不同领域,细分下来,甚至与当初签约这个明星的很多细节都有关联,比如明星来自哪个地方,家庭背景,甚至毕业院校等都有联系。严格说来,有点像我们普通生活中户籍档案管理部门体系。

  接下来才是经纪人团队,也就是我现在所担任职位所处的部门。而且这个部门中,也会有像社会中的公司制度之中的各种领导,我们给他们的头衔分别是“部长,副部长,执行总监”,再下来才是经纪人。

  前面几个都不用说,各种领导,各司其职。而经纪人又分为很多种类,比如广告经纪人,电视、电影、唱片、表演、演出经纪人,此外,还有个人事务打理的经纪人,主要负责联络和安排艺人的综合性工作协调。

  而我和刘芸湘的关系中,我便是她的个人经纪人。虽然我现在带的只有她的唱片约和演出约,可是如果涉及到电视约和电影约两个层面的话,一般还是会签给我,不过我会去找专业的经纪人进行“有偿咨询”,当然也不排除将这两项签约给其他的经纪人,毕竟别人更专业,更能帮助刘芸湘成功,刘芸湘在一方面的成功也能带动我所司的另一方面的版块成功,算是和谐共生。

  说了这么多部门,说了这么多管理层面,总之一句话,在经纪公司内部协调工作,千万不能马虎大意。简单而言:千万不要出现猪队友。

  像新闻媒体之中,频频曝出,某某艺人团队经常花样作死,最终导致艺人被电视台封杀,被某片封杀等行为,L粉丝大撕L经纪人团队等就是典型的“团队行为,艺人买单。”非常不值得。

  后期的L姓男艺人和一歌唱类节目大火的D姓女艺人便是典型的例子,两人其实就是普普通通的艺人,情绪正常,心态稳定,可偏偏经纪团队作死,最终导致其在媒体中的美誉度下降。

  L姓的男艺人还好,因为本人情商较高,加上后期又换了经济团队,最终依旧收获满满的美誉度和粉丝的热情。而说到D姓女人,仍旧在原来的唱片公司,还跟着原来的经纪人,这么“笃行”下去的结果便是:在媒体中失去美誉度,同时还会丢失部分粉丝。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公众会因为明星的人品问题,而去断定他的作品质量。


  (https://www.23hh.com/book/141/141179/7198537.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hh.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23hh.com